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將于今年7月16日正式開市。據統計預測,全國碳市場啟動后,覆蓋排放量將超過40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這一舉措成為我國加速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步,也顯示了我國踐行承諾的決心。
自2020年9月我國向世界莊嚴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以來,相關重大舉措加速推進。
在此背景下,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發展生物燃料乙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有專家表示,就交通減排而言,雖然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車通常被視為主要解決方案,但即使從現在起將所有新車都改為電動汽車,整個汽車行業的更新仍需幾十年,具有極高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而生物燃料乙醇則被許多國家視為更加直接的解決方案。
根據國際能源署和國際糧農組織的綜合研究,生物液體燃料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統計顯示,2008年至2020年間,美國使用生物液體燃料,累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近9.8億噸。生物燃料乙醇在應對氣候變化以及運輸燃料脫碳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在我國,生物燃料乙醇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發展。早在2000年,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中國第一條生物燃料乙醇生產線就在中糧集團旗下中糧科技肇東工廠投產,拉開了國內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發展的大幕。經二十多年的推廣,生物燃料乙醇產能由2000年初的不足40萬噸/年增至目前的超過500萬噸/年,推廣區域也由最初的黑龍江、河南兩地擴展至當前的全國12個省區(市)。
其中,在各類生物燃料乙醇中,纖維素乙醇作為生物燃料的重要發展方向和替代燃料石油的現實選擇,發展備受關注。早在2006年,中糧集團就通過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開展了纖維素燃料乙醇技術研發,并突破了關鍵技術壁壘,開發了適合國情的纖維素燃料乙醇關鍵配套裝備,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當前,中糧所開發的纖維素燃料乙醇先進工藝和設備配套方案,總體技術水平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地位,為纖維素燃料乙醇產業化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纖維素燃料乙醇的制造以農林廢棄物或能源植物為原料,與以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生產的第1代燃料乙醇和以木薯等非糧作物為原料生產的1.5代燃料乙醇相比,原料來源廣泛,相比化石燃料減排超70%。而且,我國農林廢棄物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在國內糧食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的大背景下,發展纖維素燃料乙醇將是解決我國燃料乙醇產業困局的有效途徑。
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全球生物液體燃料消耗量將達11億噸,占全世界交通運輸燃料的27%,將主要依靠發展纖維素燃料乙醇技術實現。近期,國家能源局印發《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纖維素等非糧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示范,指出了發展纖維素燃料乙醇將是生物燃料乙醇的重點方向。
經多年發展,以生物燃料乙醇為代表的生物能源產業已初具規模,供應鏈體系日趨完善,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在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相信纖維素燃料乙醇產業將大有可為。